当前位置:苏州视窗首页 >> 苏州视窗教育 >> 苏州视窗医药 >> 行业数据自查和新药审批政策持续发酵 医药企业舆情风险上升

行业数据自查和新药审批政策持续发酵 医药企业舆情风险上升

2015/8/25 0:00:00   苏州视窗   城市网
  8月17日至8月23日之间,医药行业政策方面舆情热度较高,与经营管理相关的负面舆情比较突出。8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整改药物审批积压问题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创新药、仿制药的重新定义,药企被要求数据自查都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8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刊登文章报道了海正药业2015年业绩不佳的情况,海正药业研发强而盈利能力不强的尴尬境地被媒体分析解读。医美行业,近期《广州日报》等媒体曝光在整形类移动应用上,医生提供的咨询信息真假难辨也引发较多关注。

  【热点话题解读】

  1.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

  8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12项任务,包括提高药品审批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落实申请人主体责任,及时发布药品供求和注册申请信息,改进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严肃查处注册申请弄虚作假行为,简化药品审批程序、完善药品再注册制度等。

  《意见》的发布给部分药企带来舆情风险和隐患。首先,《意见》对创新药重新定义,此前打“创新药”牌的药企面临较大的舆情风险。创新药的定义由此前的“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改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对于自称核心竞争力为医药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将有可能面临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遭受质疑的压力。对于该类药企而言,转变自身定位,树立新形象至关重要。

  其次,药企被要求进行药物临床数据核查,药企被曝数据造假的风险增加,甚至可能陷入无论是否撤销申请都将引发负面舆情发酵的两难困境。被食药监局要求进行数据自查的企业在25日期限之前,已经引发舆论猜疑和解读。在近期关于《意见》的相关报道中,恒瑞医药因需要核查数据的药品数量最多而引发媒体关注。《经济参考报》分析指出,若恒瑞医药自查出问题进行公告并提出撤回注册申请,等于承认了数据存在造假;如果进入核查阶段,被监管部门发现存在弄虚作假、数据不真实等问题,将受重罚,对于创新药企业是致命的打击。被要求数据自查的药企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相比回避媒体采访,在期限来临前完全沉默的保守做法,转守为攻,直面舆论监督,适当公布数据自查进展及未来的整改措施更有利于掌握话语权,引导舆论走向。

  第三,仿制药质量标准提高获得舆论认同,被认为是响应业内人士呼吁的举措。一直以来,国内药企制作的仿制药质量不高,与原研药疗效相差甚远的情况严重影响仿制药声誉,导致中国公众普遍认为仿制药质量低下无法使用,而仿制药的质量标准也让不少药企钻空子。现在仿制药的质量要求达到与原研药相同的药效,对于生产仿制药的企业来说,药品药效方面的负面舆情容易发酵,近期将可能成为敏感话题。

  2.海正药业研发与盈利难两全 公司经营能力受质疑

  8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发布文章评论了近期发布2015年半年报的海正药业的经营情况。海正药业披露的201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75.63万元,同比大降78.33%。

  2015年已过大半,8月为上市公司相对集中发布半年报的月份,公司的盈利情况、经营管理能力、下阶段发展方向等方面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成为负面舆情发酵的敏感点之一。《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从公司半年盈利下滑的原因、下半年是否能完成目标以及同类企业对比三个方面分析了海正药业的经营情况。从业绩下滑的原因看,海正药业自称受到医保控费、生产成本上升、招标降价等诸多因素影响,同时因公司控股子公司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不足导致销售收入减少。从2015年公司净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看,《每日经济新闻》分析指出2015年上半年完成的净盈利仅占目标净盈利的13%,媒体暗示海正药业2015年有可能无法完成目标净盈利。媒体还将海正药业与同类企业进行对比,指出瑞海医药市值900亿元,华东制药380亿元,而海正药业市值仅仅150亿元。同为研发成本极高的企业,海正药业的市值不如前两者。

  媒体给海正药业贴上“老国企”的标签,运营能力不强,高额的转固折旧费用、巨大研发费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拖累等问题对于企业长远形象管理不利。“老国企”一词强调海正药业的历史和过去,代表传统思维和经营管理模式。企业从舆情管理的角度,应该尝试对企业新型理念、战略发展方面的事件进行宣传,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型、创新型药企的形象。

  3.美容整形类APP被曝医生不合格 医疗机构营销渠道风险增加

  近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分别发布文章报道了近期网上和移动终端出现了以微整形推广纳客为主要内容的APP电商平台。业内人士爆料称,目前,国内整形美容APP良莠不齐,主管部门监管缺失,大量信息真假难辨。

  真假信息难辨的问题是医美行业长期存在的顽疾,在民营医疗机构中尤为突出。2015年持续发酵近半年的三位女性消费者赴韩整形失败后维权困难的事件,更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医美行业普遍持不信任态度的情况。自今年更美网、新氧网、真优美网等美容整形类APP逐渐后,美容整形类APP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被媒体寄予改变医美行业顽疾的厚望。《信息时报》刊文指出这些整形类APP的注册用户持续剧增,并且用户活跃度很高。业内人士认为,整形类APP能够让消费者重拾对医美行业的“信任感”。首先,从传统广告宣传看,医疗机构面临虚假宣传的风险,而在整形美容类APP上基于真实整形经历的分享,能帮助企业提高宣传质量,并有可能规避一定的虚假宣传风险;其次,整形美容类APP将帮助消费者审查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资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整形类APP对于正规医疗机构来说,能取得较好宣传效果的推广渠道。

  然而,此次《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等媒体对整形类APP良莠不齐发展情况的报道,给选择使用整形类APP作为推广方式的医疗机构带来一定舆情风险。医疗机构应警惕整形类APP自身的负面舆情发酵而波及自身,选择对医疗机构和医生资质审核严格的整形类APP投放产品和服务宣传。
E-Mail:nihao@foxmail.com 爆料QQ:165687462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7 苏州视窗 www.sznet.com.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47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