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苏州视窗首页 >> 苏州视窗教育 >> 苏州视窗建筑 >> 济南大学师生完成王府池子北侧古建筑群整体测绘工作

济南大学师生完成王府池子北侧古建筑群整体测绘工作

2015/10/22 10:39:26   苏州视窗   城市网

  “水西桥外濯缨泉,日暖清秋放鸭天。薄暮采莲人不见,清风吹转渡头船。”清代诗人孔昭虔《明湖棹歌词》中的“濯缨泉”就是着名的王府池子,而在王府池子北面的张家大院里,居住着张家第17代至第21代人,五代大家族同居一个院落,这在济南城区非常罕见。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张家大院面积逐渐缩小,保护这座古建筑群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日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师生完成了张家大院的整体测绘工作,几十页图纸完整记录了张家大院的“骨骼脉络”,为研究济南建筑以及张家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

  五代同居:老济南民居的“活化石”

  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张家大院其貌不扬,这处院落位于王府池子北侧,小小的门头就像一户普通人家。这处大院是院套院式的建筑结构,现存几处小合院,房屋多为重新修建,只有正中一正两厢的小合院还能看得出旧时布局。

  昨日,记者在济南大学见到了张家大院的立体复原模型,负责这次张家大院测绘复原工作的是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刘强和王晓璐率领的团队,说到这次工作,刘强说其源于一个很偶然的契机,“两个月前,我在王府池子附近游玩,知道王府池子其实跟张家大院是一体的,我们从事的就是建筑测绘,也希望借这个机会保护老建筑,张家后人正好也有这个愿望,双方一拍而合。”

  李金莲是张氏第17代孙张汝琢的妻子,谈起张家大院来,李金莲如数家珍,“我是1988年嫁到张家来的,现在还居住在大院里。据张氏家谱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张氏先人购置了南至王府池子中心为界、北至起凤桥八号,西以河中心为界、向东直到魏家胡同的地方作为张氏家族宅基地。张氏先祖是在成化三年(1467年)随德王朱见潾伴驾来济南的,曾为‘大明德王驾前带刀指挥’。现在住在张家大院的是张氏第17代至第21代嫡孙们,很久以来,我们就想有一份老宅子数据资料,这次心愿终于达成。”“原来的张家大院,建筑格局相当宏伟,东有腾蛟泉,西有起凤桥,南北各有文武二庙,是个五进式大院落。院里通道全部是青石板,东西南排列五进院落,都是四梁八柱结构,可谓‘济南民居活化石’,但现在只保留了中院北屋和东屋的清末民初建筑,着实可惜,我们目前完成测绘的主要是中院落,以后工作任重道远。”

  测绘完成:张家大院保护“有据可依”

  明府城片区的开发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而张家大院正处老城区中的明府城片区,测绘工作的完成,为张家大院未来的修复改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座张家大院立体复原模型按照1:50的比例制作,黄墙灰瓦,完整呈现了张家大院的整体规模和建筑风格,制作相当精美。“目前现存的张家大院建筑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从8月份决定做这个项目后,我们抽调了建筑与城乡规划系30多名大四学生开始测绘工作。测绘工作还是相当繁琐的,因为大院里面住着不少居民,有很多临时搭建的建筑,这些都会对数据测量的精准度造成阻碍。”

  在结册的张家大院数据测绘集上,记者看到,张家大院内所有建筑物以及建筑附属物的平面、立面、剖面都有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大样图、构建尺寸、建筑材料及比例尺等,“单纯从教学角度出发,我感觉这项工作也是值得的,在给学生上课时,有时候想讲解济南传统民居,却找不到完整的平面图,这项工作完成后,起码有了最直观的数据,”王晓璐对记者说,“在测绘中我们发现,张家大院建筑物表面虽然破旧,但有些地方的原始地基保持得特别好,都是用大条石铺好的,防水防潮,这也能看出先人的智慧。”同时,王晓璐还谈到了忧虑,因为地处老城区,张家大院地基特别低,在高楼大厦包围下,实际上成为了一处凹地,“这个地方给水管网没问题,但是排水管网缺乏,这也是下一步市政规划时需要解决的地方。”在接受采访时,刘强表达了希望对济南其他古建筑进行测绘的想法,这也得到了济大土木建筑学院院长邱立平的支持,“去年,学院历时一年,对胶济铁路沿线民居进行了选择性测绘,另外,完成了对始建于元代的杆石桥清真寺南大院的整体测绘工作,这无论是对济南传统古建筑的保护还是对学校的教学工作都有好处,下一步,学校希望能为济南市提供更多建筑测绘保护方面的贡献。”

E-Mail:nihao@foxmail.com 爆料QQ:165687462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7 苏州视窗 www.sznet.com.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47004号